一個世紀前,聞名教育學家陳潤霖創辦的楚怡工業黌舍(以下簡稱“楚工”),培養了一批在戰爭時代和新中國建設時期貢獻偉大的人才,成為近代職業教育的先行者與翹楚。從校園建設、專業設置,到教學理念、人才培養等方面,楚工都堪稱當時職業教育的典范。
1918年楚怡師生合影。
歲月更迭,薪火相傳。現在“愛國、求知、創業、興工”的楚怡精神仍然引領著職教人在發展中賡續創新,“大國工匠”夢想種子在越來越多職教學子身上扎根、發芽。
職業教育:時代必要的新教育
鴉片戰爭打開了近代中國的大門,伴隨著新事物、新思想的涌入,中國開始了西學東漸的過程,教育也走上了近代化之路。萌芽于清末實業教育的職業教育,對傳統的“重舉業輕經世”之風氣加以抨擊,提倡教育為興國保邦之用。
楚怡功效機械工程第三十五班卒業同窗留影。
1912年,時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實利主義教育方針,把實業教育列入國民教育體系;1922年,北洋當局確立“職業教育”的名稱,實業黌舍隨之更名為職業黌舍。自此,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制度正式形成。
然而,無論是從思想上照舊經濟上,那時的中國都落后得太遠、太久了。黃炎培在1917年發表的《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》中喟嘆,論學科劃分,“德國一職業黌舍,分科至三百多種”;論辦學成果,在美國的實業黌舍里,從房屋、家具到鞋服、食物,無一不是出自門生之手。
彼時,中國共有近9萬所黌舍,而實業黌舍僅400余所,占比不足0.5%;300萬在校門生中,實業黌舍門生只占1.1%。有的黌舍里所謂的“新式教育”,也是穿新鞋走老路,不顧國情和現實需求,照搬西方教學模式,門生卒業后基本找不到對口的工作。實業教育甚至被時人譏諷為“失業教育”。
與此同時,是國家對專業人才日益茂盛的需求。據統計,自1912年至1920年,中國工業增速達到年均12.8%。工廠急著要,黌舍教得少,這就形成了偉大的人才缺口。
陳潤霖雕塑。
如何辦出時代真正必要的新教育?30歲的湖南青年陳潤霖,做出了勇敢嘗試。1909年,陳潤霖籌辦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業學堂,次年正式開學。1912年,黌舍更名為私立楚怡中等工業黌舍。隨著辦學規模擴大,楚工漸漸確立起以機械科、礦冶科和土木科三大重點科目并舉的辦學方向,開了湖南省私辦工業黌舍的先河。
從此,湖南的職業教育敏捷發展,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領先全國。鼎盛時期,“全國職業黌舍共256所,湖南便占到五分之一;在校門生31897人,湖南占六分之一”。
“求知以愛國,創業以興工”
楚工自誕生之日起,便與近代工業發展需求緊密相連。
湖南近代工業的發展以礦業最為凸起,1911年,全省除官辦礦場外,還有商辦礦場540個,因此楚工于1915年在全省最早辦起礦冶科;1924年,社會急需大量公路測量人員,楚工就新設測量專修科。
1928年,楚工頂住全國職業教育退潮的壓力,將測量專修科改為土木科。自此,楚工土木科與湖南大學土木系一路,撐起湖南黌舍培養土木人才的“兩條腿”。
在師資力量上,楚工很多先生既有國外留學背景,又是業界翹楚。如在楚工任教多年的周鳳九,卒業于法國巴黎土木建筑黌舍,同時任湖南省公路局總工程師。機械科的主任丁壯猷卒業于日本東京高等工業黌舍。鐘伯謙、周則岳等兼職教師,也都是湖南大學的教授。
楚怡功效機械科實習現場。
在教學體例上,楚工分外看重“躬行實踐”,提倡“為干而學,從干中學”的辦學方針。為了配合教學改革計劃的實施,楚工竭力增長教學設備,拓荒了各科專門教室和實習工場。如機械科的實習工場就有車床、刨床、銑床等機床20多臺,還有德國制造的煤氣發動機;土木科除有一樣平常的平板儀、水準儀外,另有3臺進口的細密經緯測量儀器;礦冶科的分析化驗室里,各種化學器具、化學藥品和礦石標本包羅萬象。
楚工的教學成果,不僅知足了本省的需求,還為其他兄弟省份的工程建設提供了救濟。1938年,南京國民當局遷都重慶,西南地區趕修公路,打通北到蘇聯南通緬甸的交通以獲得外助,楚工門生在周鳳九先生的帶領下,參與了四川的公路建設;1945年,日本敗局已定,西南公路局奉令設立芷江分局,楚工門生積極承擔搶修被毀公路的義務。
從1910年到1951年,楚工累計卒業門生3000余名。“愛國、求知、創業、興工”的使命被一批批走向各行各業的楚工學子用雙手書寫,用雙腳踐行——機械科第31班的朱镕基老師,1998年成為共和國總理;機械科35班的唐仲秋,參加抗美援朝,后轉戰西北荒漠,在戈壁灘上參與研制“兩彈一星”,前后達30年;機械科35班的賀國輝,組織第一代液壓支架的研制、定型及系列品種生產,完成礦井重要提拔、運輸等20余項緊張革新項目,多次獲得科技提高獎……不但如此,楚工的辦學歷史還得以連續、發展、光大。
楚工卒業證書。
1951年,湖南省立楚怡高級工業黌舍與多所職業黌舍調整合并,成立湖南工業黌舍。1952年,全國工業黌舍體系體例調整,湖南工業黌舍進行改革重組,其機械、礦冶、土木三科分別合并組建漢口汽車制造黌舍、長沙有色金屬工業黌舍、中南建筑工程黌舍,后分別發展融入華中科技大學、中南大學、武漢理工大學。1961年,湖南工業黌舍組建成為湖南機械工業黌舍,1999年該校與其它黌舍合并升格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。2020年4月22日,新化縣職業中專黌舍更名掛牌為新化縣楚怡工業黌舍。
“楚怡”精神的當代傳承
“在楚工,黌舍教授的不僅是書本知識、專業技能,更是經世致用、利國為民的價值取向。楚工師生為國家自力、民族振興鋪就的每一條公路,走過的每一段里程,都為當今的‘大國工匠’樹立了范本。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緊張指示強調,‘要加強職業教育適應性,加快構建當代職業教育系統,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、能工巧匠、大國工匠。各級黨委和當局要加大制度創新、政策供應、投入力度,弘揚工匠精神,進步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,為周全建設社會主義當代化國家、實現中華民族巨大中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持’。這正是職業教育的使命和責任,也是‘楚怡’精神在當代的傳承和發展!當前,湖南正在大力實施‘三高四新’戰略,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我們要賡續發掘‘楚怡’精神的時代價值,將其家國情懷、育人理念、創新精神等元素融入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,埋頭培育更多適應新時代必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,為促進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持。”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蔣昌忠說。
現在,楚怡精神已融入職業教育發展的血脈,為湖南經濟發展助力。新型生產線、恒溫車間、智能制造實訓中間……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,“準員工”們忙碌的身影,是湖南職院“校中廠”的常態。“門生既是在學習,也是在工作,在校內就能完成從門生、學徒,到準員工、員工的完備變化。”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建湘說。
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科學規劃專業布局,成為湖南一大批特色品牌職業黌舍的“共識”。湖南探索了“企業辦校”“引企進校”“黌舍辦企”“進企辦校”“校企聯辦”“半工半讀”等六種校企合作模式,啟動了準備員工制試點項目,探索校企共同招生、共同管理、共同教學、共同考核的“雙主體”育人模式,僅長沙就已吸引600多家大中小型企業深度參與,建立實習實訓基地500余個,培養的準備員工數量占在校生總人數的五成以上。
圍繞打造國家緊張先輩制造業高地,湖南打造了工程機械、軌道交通、航空航天等3個萬億產業集群和10多個千億產業集群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湖南職業院校對接服務本省先輩制造業,設置專業點1781個,占專業點總數的38.4%;招收在校生55.74萬人,占在校生總數的39.7%。為了傳承楚工的“名師”課堂,突破行業企業科技創新領武士才引進難的瓶頸,湖南鼓勵、支撐將院士引進職業院校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累計校企共建技術研發中間216個、技術創新平臺413個,獲發明專利482個、攻克關鍵技術難題985個、研發緊張新產品1617個。其中,2019年,共獲得發明專利147項,攻克關鍵技術難題285項,研發緊張新產品443個,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達13.3億元。
“以楚工為代表的近代職業教育,發祥自時代的召喚,勃興于國家的提高。鵠立新時代潮頭,國家產業轉型升級、經濟高質量發展呼喚職業教育的再次提拔,打造一個適應產業和經濟發展必要的當代職業教育模式迫在眉睫,要讓更多有志青年成長為能工巧匠、大國工匠,要讓職業教育才真正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。”湖南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處長崔書芳說。
4月27日上午,瀏陽經開區(高新區)非公企業黨[詳細]
為加強校企合作,促進專業共建,2021年04月26[詳細]
4月16日,長沙航天學校黨史學習教育“學史增[詳細]
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[詳細]
4月13日,由株洲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委派[詳細]
4月16至18日,在湖南省藝術職業學院舉行的20[詳細]
4月1日下午,長沙航天學校體育館舉行了2021年[詳細]
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,為了使廣大[詳細]
3月17日上午,省教育廳副廳長王仁祥、省教育[詳細]
今年湖南省將嚴格落實去年4月印發的《關于進[詳細]